《變奏巴哈》: Students' Response

 

Subject  賴聲川《變奏巴哈》《暗戀桃花源
Posted by  bucklee
Posted on  Mon May 1 12:04:50 2000

     以一個實驗劇的角度而言,《變奏巴哈》的確在當時視為種前衛的表演藝術。但深究其編排的手法,仍不離集體創作的方式。以實驗劇來說,集體創作是種激發演員及導演深入了解自己及幫助演員表演的好法。因此劇本對此類型劇場,是時有所見的。相對的,只有在演員能全然發揮時,此劇的編排過程及演出的結果才得以豐富、創新且有深度的表演呈現。

   《變奏巴哈》表榜著巴哈的十二首平均律作品為背景音樂,但這和我們了解此劇有和關聯嗎?本劇穿插著不同的片段故事以圍繞著咖啡店的故事。但其中片段且不連貫的故事穿插著連續的故事,這樣毫無完整的敘事結構讓此劇失去了所謂的深度。無論是在人物的描寫或是情節的發展都是點到為止,看似簡單不拖泥帶水,但其實卻雜亂無章。所以,這是實驗劇可以發覺及改進的最好功能,雖不滿意、但仍有發展的空間。
《暗戀桃花源》以台灣劇場的發展史上,是部叫好亦叫座的作品。以劇場生態為題而發揮,卻以感性的江濱柳與雲之凡相會為結局。其中這樣的轉變,不免要對集體創作的無限海闊天空發揮到極至,而感到讚嘆。從一些賴聲川所紀錄的後記可知,此劇雖由集體創作產生,但導演仍在最後的關卡上,做出適時的約制漫無目的的空想。從劇本的角度而言,此劇可說以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為主架構,發展出原來文本所未提到的人性的光明及灰暗面。

     <暗戀>雖無直接關聯性,但我們仍可從該部份延展的劇情,依然是與<桃花源>相互對應或者同時呈現出對過去回憶的追尋、留戀、懷舊的心情。在感性的敘事中,略帶些嘻笑怒罵的喜劇成分,在結局時適時的做出恰當且理性的收筆。這樣猶如水波紋般,輕輕的留在觀眾讀者的心崁上,這樣的美,真是盡在不言中啊!

 

 

 

 

Subject  Outline
Posted by  Hosanna
Posted on  Mon May 8 12:40:38 2000
 
I . 雪柏 Sam Shepard's Buried Child (1978)
A.  次文本:Myths of the Corn King、Cannibalization及 Legend of Holy Grail.
B.  問題劇:點出現代社會中,祖先、性慾、背叛、家庭和聲名問題。
C.  從暴力中建立機智和幽默。
D.  布景:無盡延伸的階梯,電視影音,雨聲,蔬菜。
E.  意象與隱喻:雨,陽光,燈光,孩子的死屍,威士忌,剪髮,將手指放入口中。
F.  Motel Culture: 以租房間建立劇中人無根、疏離及渴望認同和歸屬感。
G.  結構:不同版本的故事層層相疊(秘密);重複短句和一再發生的情節。
H.  角色刻畫:焦點從老一輩移到年輕一輩,企圖找出每一個人的indentity.
a.  Dodge: a couch potato and drunkard.
b.  Halie: a hectoring unfaithful wife.
c.  Tilden: guilty son.
d.  Bradley: sadistic younger son.
e.  Vince: hoping to be recognized; grandson.
f.  Shelly: another person who is seeking American family; Vince's girlfriend.
g.  Father Dewis: a Protestant hypocritical minister.
I.  問題討論:
a.  將問題劇以幽默方式表示,是否恰當?
b.  Buried Child 有帶來希望嗎?
c.  是否不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解決?
II. 賴聲川之《變奏巴哈》
A.  賦格結構的戲:主旋律一再重現、多旋律同時並進。
B.  漩渦:以咖啡店為中心,各種人不斷被捲進,也因離心力而捲出。
C.  幾何布景:姚一葦:『我們每個人都推著一個自己的方塊啊!』
D.  破碎的情節交織成人生的印象畫。
E.  象徵:閻鴻亞:『演員、物體以極緩慢的速度上下、左右穿過舞台,機械化反覆的姿勢、動作,片片斷斷的語言拋擲在時空座當中。』
a. 郵筒: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交集。[ p.37, 38, 67, 80]
F.  問題討論:
a.  第二樂章開始(p. 39),算命者與被算命者間的對話,和後來被算命者與父親的衝突似乎沒有點出被算命者的問題在哪裡,是否將兩段被算命者與家人衝突的插曲刪掉較好?又,在第二樂章的倒數第二段,算命者幫畫家算命,算命者突然從p.41的投機騙人算命師變成鐵口直斷的大師,這中間是否有不協調?
b.  太空人在劇中出現兩次(p76, 85),相較於其他"路人",是否顯的突兀?呈現超寫實的意象?
III. 《暗戀桃花源》
A.  希臘戲劇傳統的改良:賴聲川:『當情感激烈到一個程度,再用另一個方式來嘲諷這個激烈,更能達到淨化的目的,產生更高的境界。』→悲劇與喜劇是一體兩面。
B.  台灣劇場文化的呈現:[Act 12, p. 190 - 92]; [Act 6, p. 153 - 55]; [Act 5, p.136];[Act 7, p. 134 - 35]
C.  義大利藝術喜劇與感傷喜劇的結合:[Act 4, p. 120 - 22]; [Act 10, p. 171]; [Act 11, p. 187]
D.  等待:劇裡和劇外的人都在等待….
a.  陌生女子:劉子驥
b.  《暗》劇導演:場地、回憶裡的雲之凡。
c.  江賓柳:雲之凡
d.  老陶:春花
E.  台灣經驗的呈現
F.  時空交錯:《暗》劇和《桃》劇在第十幕交會;第七幕裡江賓柳走出病房與過去的雲之凡相會(p. 144 - 47)。
G.  出口:《暗》劇與《桃》劇對不愉快的現實處理手法。
H.  討論:
a.  江賓柳見到雲之凡一幕,和老陶見到春花一幕,何者叫適合做《暗戀桃花源》的結尾?
b.  陌生女子一角對《暗戀桃花源》一劇有何影響?可刪嗎?
IV. 《田園生活》
A.  佈景:與劇名相呼應;同時呈現平行的時間與空間。
B.  台灣社會的縮影:以四戶人家看台灣社會之教育,五倫,承傳與信仰。
C.  配樂與主題相呼應;也輕鬆了嚴肅的墮嬰、環保等問題。
D.  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小人物所主成的浮世繪。(沒有角色刻畫,只有片段的個性反應。)
E.  討論:
a. 《田》劇教化意味是否過重? 又或,其劇情發展無新意?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