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回頭是彼岸》: Students' Response

 

Subject  汪洋大海中,『回頭是彼岸』
Posted by  linethan
Posted on  Tue May 2 17:11:02 2000
 
  對數十年來顛沛流離的部分中國人來說,隔著一海相望的大陸一直是個『拾夢』的所在。當年國民黨政府遷台讓許多人與自己的親友離散,而隨著雙向探親的開放,以往屬於身在台灣的中國人寄託團圓夢的那塊大陸剎那間變得接近,在這股『尋根熱』之下便產生了表坊的『回頭是彼岸』。
  當然在『回頭是彼岸』中所關心、探討的並不是只有狹隘的『兩岸關係』(對許多人來說這話題已夠令人頭疼)而是更廣義的『彼與此』的關係。人類總是立於此地而望及彼岸,在我們不可及的彼岸所有的是我們所渴望的人、事、物,不論是失去欲拾回的,或是想要還未得到的,都在彼岸。在『回』劇中的人物各個都在追尋著那塊淨土。石之行困於作家瓶頸,時常到其情婦處尋求慰藉。石之行的父親想念當年留在大陸的女兒,想要團圓。。石之行的母親感嘆政治環境的丕變,時常陷入當年在南京的回憶。石之妻海倫不斷地在電話中對客戶推銷美國的房地產,直說在美國的生活環境有多麼理想。石家佣人想與朋友做生意,想離開現職。石的情婦與石時有衝突,搬離了共有的房子,離開了石。來台探親的石父之女,受人之託為人圓夢。武俠世界中的雲俠欲離開孤島,以求更高的武功。雲俠之師、無上尊者、露兒皆守著過去的光榮與回憶。所有的人都處在一個困境,想要追求或追回未及的或曾有的一切。
然而彼岸的一切並非真如想像或記憶中的美好。劇中起身前往理想中的彼岸的人並非都達到了他們心中的理想。而即使理想達成(如石父),伴隨而來的是更多對現實的無力感與挫折感,以及更多寄於更遠彼岸的理想。此劇中許多夢與理想的破滅點出的是人生中殘酷的一面,而劇終南柯一夢醒來的雲俠仍堅持前往彼岸所說明的正是人對夢與彼岸的堅持。畢竟對人而言,若不能先將自己投身大海中,就沒有一窺彼岸的機會,而置身大海再回頭時,也許會發現更多的彼岸,也許會發現根本沒有彼岸的存在,也許置身大海時,你根本分不清彼此。而這一切,你總是必須試了才知道。回頭是彼岸,不往前行,你怎麼會知道呢?
 



 

 

Subject  賴聲川《西遊記》《回頭是彼岸》
Posted by  bucklee
Posted on  Mon May 1 12:05:28 2000

     以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為題,發展出三個不同時空的人事物,並以對位結構方式為主幹,延續旅程的主旨。三個不同時空但卻有相同目的的主角,分別及同時進行其成長與轉變的旅途;同時三個故事連結出一個主要情節發展而出的議題追尋。從古老中國的神話故事延續到現代的台北故事,時空不同但有相同的境遇,且譜出一個所謂的中國人的集體意識。所有的空想及遐想都隱約指射出一個民族的心願,去追求美好永久的人生。長生不老、西方取經、留學移民這三個主角所希願雖略有不同,但其尋過程及結局卻是耐人尋味。一個以神話故事發展的現代歌劇,在人物的刻畫及發展上多少有些偏頗。但就整體而言,有種略嫌單薄的感覺。在劇中三個時空企圖同時發展進行。但並非每一景都能兼顧三者的人物及情節並進的模式,此是為此劇美中不足之處。
     《回頭是彼岸》如同《西遊記》一樣,由三個時空所交織的情節,略有不同之處為,此三時空、場景並不一並同時存在或進行著。一樣的此劇仍有其單一架構為主幹,其他劇情依附而行。之行的武俠小說創作及雨虹來訪此為兩發展線,作家之行的生活隱約反映在其創作中,同時呼應出其他時空的情節。雖以過去的歷史及回憶為另一主要發展線,但我們不能忽略武俠小說的題材及其形式。由武俠小說的章回敘事形式,此劇似乎延續且發揮劇場創作的無限可能性。由雲俠的故事脫離其武俠世界,介入其作者的生活及反問作者此事件,可謂為後現代文體的一大特色。由此特色,在文本上和在表現手法上的應用上,大有不同。由演出的表現方式,讓雲俠不定時的介入可以更加活靈活現的詮釋此劇時空交錯所產生的自省及關注。從其劇中的發展,陳明月此角色似乎並沒有完全交代清楚,而是讓其出現其中幾景而已。因為此角色似乎有引涉到之行的小說的創作中,雖然並無有合理交代來龍去脈,但其方式也帶給此角色有點不確定的形象。

 

 

 

Subject  report outline
Posted by  bucklee
Posted on  Mon May 1 12:08:23 2000

I《西遊記》演出簡介
應國家劇院委託創作在國家劇院開幕季演出的現代歌劇

II 劇情結構 (23)
A 神話層面
以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為主角的旅程
B. 近代史層面
以虛構的角色唐三藏,在清末民初與西方接觸的旅程
C. 當代層面
以阿奘為中心,從台北成長到美國留學發展的旅程

III.時空與場景的結構 (23-4)
A.  三個時空的主角同時並置進行
B.  對位結構的時空發展 (對照23頁圖表)
1 ( 花果山) ---7(五行山)
2 (有巨門的中國古屋內)---6(翻修過現代台北房屋內 )
3 (有巨門的中國古屋外)--- 5(被仙桃樹遮擋住巨門的破爛中國古屋外)
4 (一棟西式大樓外的偽中式餐館內)

IV. 角色間的關係與成長
A.  角色的一體多面
孫悟空 /唐三藏 /阿奘---- 中國人的深層意識
國家 文明 文化的 建構形成
B.  角色與場景 /成長與轉變
C.  角色間的互動及劇中的巧合
1.  孫悟空/ 小猴 樵夫 須菩提 站長 如來佛 唐三藏
2.  唐三藏/ 老師 家人 國王 道師 商人 律師 站長 孫悟空
3.  阿奘/ 醫生 美華 領班 律師 南西 美華
V. 虛幻小說/歷史/社會寫實 題材的運用 (Cf. I 劇情結構 (23))
A.  小說 吳承恩《西遊記》
從花果山 水濂洞 到 唐代三藏法師取經
B.  中國近代史(清末民初)
從清末的科舉考試 到民初的五四運動
C.  台灣社會演進
從經濟發展到留學移民潮 及回國發展熱潮
VI. 《西遊記》中的後現代劇場特色
A.  反敘事: 剪貼(collage)剪接(montage)
1.不同時空的剪貼 及 時空並存並置的發生進行
2.片段性的文本引用
B.  精神分裂狀態:片段化和不確定性
1.片段化的人物描寫
2不確定的情節發展
C.  解構再現:
1.《西遊記》的延展及變形
2. 歷史演進及社會寫實的再現

問題討論
1.  男女說書人及歌隊在<西遊記>中有和功能及用意?
2.  在第四幕中出現的外國人甲乙丙丁,對此劇有何意義?(62-7)
3.  場景及佈景是否代表或象徵什麼?
4. 對於此劇的結局對全劇本身有何特殊寓意或涵義?
5. 對於此劇詮釋歷史的手法,能否與其他劇作做比較?

參考書目
鍾明德。 <新人類的表演:後現代主義與劇場>。《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 :書林,1995。
--- <後現代主義下的台灣劇場藝術>。《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 :書林,1989。
賴聲川。<西遊記>。《賴聲川:劇場3》。台北 :元尊,1999。
表演工作坊網站
演出資料 及 報章雜誌劇評 http://www.performanceworkshop.com.tw/html/drama4-4.html
 

賴聲川《回頭是彼岸》
I 情節、時空與場景的結構
武俠世界 石寓 陳寓 不同時空的分別或同時進行

II. 角色人物、時空與場景 / 角色的扮演及個人定位的建構
利用劇中人物穿插之間而產生的空間及身分定位問題
人物/場景  武俠世界  石寓  陳寓
III. 作者/作家/角色人物/讀者 身分及角色的互動
A 作者對其作品及角色人物的關係
B 作者和讀者的關係
C 作家和作家 及作家和出版社的關係
D 作者對其作品對社會的影響及關注
IV. 武俠小說/歷史/社會寫實 體材的運用
A. 武俠小說 文藝小說 社會報導文學 與《回頭是彼岸》
虛幻與現實的交錯
1.  武俠小說 及 文藝小說的形式題材
2.  社會報導文學
B. 《回頭是彼岸》與歷史、政治社會的脈動
過去的回憶 與 現在的事實/ 中國近代史 到 台灣現代發展史
1.  二次大戰/抗戰結束--國共戰爭開始--國民黨遷台
2.  遷台 省籍情結 經濟發展 解嚴 開放大陸探親 移民美國熱潮

問題討論
1.  對於此劇的結局對全劇本身有何特殊寓意或涵義?
解釋「彼岸」對石家人的涵義?
此劇結局是否意味著此劇中人物找不到出口呢?
2. 對於此劇的時空場景的調度,與《西遊記》有何不同之處呢?
如《西遊記》一般,可否視此劇為人生旅程形式的劇作?
3. 對於此劇詮釋歷史 及 社會寫實的手法,能否與其他劇作做比較?
4.  可否對此劇提出您個人的意見及詮釋方式?
5.  武俠小說的世界對此全劇有何功能及用意?

參考書目
賴聲川。<回頭是彼岸>。《賴聲川:劇場3》。台北 :元尊,1999。
表演工作坊網站
演出資料 及 報章雜誌劇評 http://www.performanceworkshop.com.tw/html/drama6-4.html

 


Subject  《回頭是彼岸》─在逐夢中漂流
Posted by  Jerry
Posted on  Tue May 2 16:29:42 2000

在台海兩岸關係日趨複雜的今天,《回頭是彼岸》這個劇名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的確,在《回》劇中,兩岸間親人的互動是劇情主線其中之一,但卻不是整齣戲唯一的主題。本劇的主要情節有三:一是石家內部以及與大陸親人雨紅的關係、一是海倫穿插於眾人對話間的海外土地交易內容、另一條便是貫穿全劇的武俠小說情節。至於之行和名月的關係,可視為第一條主線的旁支。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卻帶出了一個一致性的主題─尋夢,而這三條情節主線,便以具體、諷刺、及象徵的方式來深入探討「夢」、以及「尋夢」這樣的主題。
  就石母的對白及石父急欲雨虹來訪的心情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對夫婦對往日生活的憧憬,而這種思鄉情懷便成了二老數十年來欲圓之夢。對劇中武俠小說的主人公雲俠而言,得以一窺彼岸的「乾功」心法也是他多年的宿願。但是隨著雨虹的信中提到:「……回頭是岸吧!這世界已經不是你所知道的世界了……。」以及無上尊者指出雲俠認為的最高密法不過只是斷簡殘篇罷了,觀眾及讀者漸漸可感受到本劇中所謂的「夢」不過是現實片段(甚至是假象)的再現,早已經脫離了現實。「回頭是岸」中的「岸」即是呼籲逐夢者能夠由追尋「彼岸」的夢回到現實,而回頭是「彼岸」點出了回歸現實的困難,將永遠在逐夢中漂流。
  雖然雨虹的出現對石家造成的衝擊和雲俠在夢中遭遇的劇變都顯示著夢境成真的不可能,但《回頭是彼岸》並未為「尋夢」這種行為和動機下一個極度悲觀的註腳。相反的,本劇認為種種錯誤的追尋才能令人更接近真相。就如同露兒的記憶一般,雖說註定永遠是破碎的,而且每一次就少一塊,但這樣反而更接近真相的顯現。這也就是為何雲俠自惡夢醒來後終究還是得到「彼岸」看看,以了解現實與夢境中的差距。回頭是「彼岸」指出了人生是一連串尋夢的過程,雖說多不盡如人意,但唯有不斷的追尋,方能真正一償宿願及實現自我。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