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概論 期中報告

袁韻璧


 
 
學習成效評估 具體執行成果 參考書目

 
 

學習成效評估:

        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盡相同。有人長於分析,有人善於模仿。有人須仰賴視覺的刺激(如自行閱讀書本),有人則對透過聲音的學習(如課堂聽講)接受度較高。根據研究結果,大致可分為三方面:認知(cognitive),情意(affective)及感官(perceptual)等因素(詳見Curry, 1990; Keefe, 1979, 1987)。然而,這些不同的學習方式,並非涇渭分明;事實上,許多人是具備多樣學習的能力。此外,一些研究亦顯示,教師們也常常不自覺地,以自己擅於學習的方式來教學(參見Bennett, 1986; Dunn and Dunn, 1978; Simon and Byram, 1984)。為了有效解決單一的教學方式所造成學習者在學習上的困擾,本課程的設計,乃以多元智慧教學學習為目標,期能兼容並蓄,無所偏廢。
        在認知方面,為包容不同的學習方式(即field independence及field dependence),課程除了以一般課堂講課(lectures)為主外,並輔以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及小組報告(written report in pair),課堂講授盡量條理分明,陳列要點,以推論演繹為主,而小組討論及課外小組書面報告,則偏重同儕學習及經驗歸納。學生除了課堂之聽講,自行閱讀、複習教材外,並可藉課堂問題提問及每週作業(question of the week)及練習(exercise)與授課老師互動,也讓教師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情形。
        在情意方面,盡量提供一個良好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注意學生反應,鼓勵學生發問及主動參與。由於班上人數眾多(分成二班授課,但每班人數仍在40人上下),加上受到每週授課僅兩小時的時數限制,唯恐學生在課堂上苦無發問機會,故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除了每週固定的「辦公室時間」(office hours)外,並利用課程網頁,設置留言板(http://www.eng.fju.edu.tw/iacd_2000S/linguistics),以供學生隨時之上網提問或參與討論。除此之外,學生並可隨時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與教師進行一對一的課外討論。
        在感官方面,本課程也廣納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在視覺方面(visual),要求學生必須隨著授課進度,閱讀教材、講義,完成作業。根據所選的報告題目,進行觀察(如題目之一為研究手勢與語言的關係,學生必須觀察周遭人們,在說話時如何輔以手勢)。在聽覺方面(auditory learning),除了上課聽講,參與小組討論,在進行期末報告時,亦往往須與小組組員溝通、討論、反覆聆聽錄音帶的內容,以謄寫收集得來的資料。在觸覺方面(kinetic, tactile)學生必須操作錄音或錄影器材,以取得撰寫報告所需的資料,或操作電腦上網,及撰寫報告及作業等(如第一學期的期末報告中,亦不乏各種圖形資料及表格),皆與肌肉運動知覺(kinesthetic)有關。
        由於本課程是語言方面的教學,自然要將所有語言展現的形式(即聽說讀寫)列入考量。如前所述,學生不但在課堂上聽講,聽寫錄音帶內容(以便完成期末報告)。在小組討論中,亦得聆聽他人的意見,且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問題。每週要閱讀指定的課本章節及其他補充資料,並不時上網閱讀相關資訊。此外,要撰寫期末報告及每個單元大大小小的習作,加上期中考及期末考,寫作的機會不少。語言的使用也極多元;授課全部以英文進行(以配合系上政策),但期末報告中,各組所選的研究語言卻極為多樣,有英語、國語、台語、日語等,不一而足。
        英語語言學概論是國內所有大學英文系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修讀語言學的基礎入門課。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受限於授課時數之少及涵蓋範圍之廣,此門課向來僅能以單向知識傳輸的講演授課方式進行,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記憶老師所灌輸的理論知識,缺少實際觀察,收集語料,主動思考、分析的機會。如此一來,語言學概論成了一門枯燥乏味的死學問,無法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但在授課教師有意識地改進,引入多元智慧的觀念來重新設計課程後,一學期下來,成績卓越。多元學習加上網路應用,不但帶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也將學習由原本有限的課堂上(無論是時間或空間的限制),向外作了無限的延伸。這該是多元智慧網路學習最大的收穫吧!
 
 
 

具體執行成果:
 

  1. 學生在上學期末的評鑑中,反應良好,表示收穫很多,也開始對語言學產生興趣。
  2. 藉此經驗,推廣多元智慧學習的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俾使更多學生受惠。
  3. 教材之網,除了方便學習者隨時取用,並有資源分享、經驗傳承的意義。但美中不足的是,如今網路版權規範尚不周延,而課程中所用的許多講義、練習中的語料及例句等往往取材於各式書籍。為避免觸法,目前除了課程大綱、閱讀書目、期末報告題目說明及注意事項外(詳見附件一:英語語言學概論網頁)多未上網,希望這個問題能很快地解決。
  4. 如前所述,由於兩位授課教師皆非純語言學專家(分別得到應用語言學及英語教學的學位),手中並無可資運用或編寫講義的語料,故亟欲建立相關網站的連結(如構詞學、聲韻學、句法學等),以方便學生查詢、取用資料。但受限於時間及人力,目前仍在努力過濾相關網站(已取得數十個語言學相關的網站資料),尚未有具體成果,希望很快能完成此項工作。

 

參考書目:
 

  1. Bennett, C. I. (1986).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Bacon.
  2. Curry, L. (1990). Learning styles in secondary schools: A review of instru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ir use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No. Grant No. G0-008690007-90).  National Center on Effective Secondary Schools.
  3. Dunn, R. and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A Practical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4. Keefe, J. W. (1978).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In J. W. Keefe (E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pp. 1-17).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5. Keefe, J. W. (1987). Learning Styles: Theory and Practice.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