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
|
<Top>
1.智利地理
2.智利歷史
(1.)簡史
(2.)獨立
(3.)後奧金斯時期
(4.)社會主義實驗軍政府
(5.)恢復民主
|
課程名稱:
拉丁美洲史地
作者:
陳玉書、陳玟菁
資料來源: 舒小珠老師教材
圖像來源: 維基百科
製作日期: 31 Oct 2011
|
2.智利歷史 |
(1)簡史 |
當西班牙人進入智利境內時,其境內約有50萬印第安人。當時智利北部被印加帝國佔領(包含村莊;如阿塔卡馬[Atacama)和笛阿基塔斯[diaguitas]。)而中部和比奧比奧河(El
Río Bio Bio )南部居住著馬普切(Mapuche)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阿拉瓜尼安(Araucanians),而他們在其後的殖民時期,和西班牙人抗爭了好幾個世紀。
費爾南多 .麥哲倫(Fernando de Magallanes)在他環遊世界的旅途中發現了智利的國土,而他亦是第一個看見智利國土的歐洲人。而這正是麥哲倫海峽這個名字的由來。
儘管身為秘魯總督轄區的一部分,當時作為殖民地的智利,和其他殖民地相較之下,仍然十分孤立。這是由於缺乏貴金屬及地理位置上孤立的緣故。
 |
(2)獨立 |
1810年,聖地亞哥成立一個臨時政府,並宣布對經濟自由和促進教育兩方面作出重大改革。但是四年後,智利又回到西班牙的統治之下。阿根廷將軍何塞.聖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和智利人貝納多•奧希金斯(Bernardo
O’Higgins),指揮軍隊越過安第斯山脈,並在1817年擊敗西班牙。
José de San Martín

<http://en.wikipedia.org>
奧希金斯掌握政權,並以最高執政長官(Director Supremo.)這個稱號來治國。
1818年2月12日智利宣布獨立,成為一個共和國。
1822年,奧希金斯簽署了第一部憲法。
Bernardo O'Higgins

<http://www.igm.cl/>
 |
(3)後奧金斯時期 |
1823 至1830年間,智利處於政治混亂期,在這七年內共歷經了三十個政府的統治。
1830年,迪亞哥•波塔列斯(Diego Portales)掌權,並在三年後制定了一部中央集權為政治制度的新憲法。
智利犧牲了秘魯和玻利維亞來拓展其領土。1836年和1839年間對上了秘魯和玻利維亞聯軍。
從
1830年至1973年,智利的政治歷史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最不同之處,便在於智利為一個有憲政民主的政府,該歷史期間只被兩次軍事行動中斷過:1890年至1891年之間總統何塞•巴爾馬塞達(José
Balmaceda)和智利國會兩股勢力間發生了內戰,主因是對於總統的權限辯論。
1925年,國會停止撥款給軍隊,而軍隊隨後便推翻了議會制政府。
 |
(4)社會主義實驗軍政府 |
左派聯盟稱為人民聯盟(Unidad Popular),其成立於
1969年,而該聯盟中的社會黨候選人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於1970年贏得該場選舉。
阿連德提出了國家應和平過渡至施行社會主義的階段,其中包括對貧困階層利益的社會進步。但是,惡性通貨膨脹,生產和外國資本(主要是美國抵制停工),增加了中上層階級的政府的反對者。
1973年9月11日,一個由皮諾切特(Pinochet)軍政府,軍隊的指揮官,率領推翻阿連德的統治,軍隊接管政權。阿連德死於對莫內達(La
Moneda)總統府的攻擊行動中。國會被解散----這在智利獨立後的150年以來是頭一遭 。
禁止其他政黨存在,數千名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流亡。據估計,約有 4000人“失踪”。
1981年,新憲法一直持續到1989年,之後,他們回到文官統治。
 |
(5)恢復民主 |
1980年底智利全國的經濟開始復甦。
而1990年,經過民主選舉後,新的總統誕生了,為民主黨的克利斯提安.帕特里西奧.艾爾文(Christian Democrat
Patricio Aylwin),他成功地實行了前政權的經濟戰略,並尋求開放的政治生活。
智利以其繁榮的經濟發展及民主進程,成功地在拉丁美洲大放異彩。
 |
回<中南美洲西語國家歷史地理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