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ography] [Relevant Link] [Other Theories][Postcolonialism][Nation and Postcolonialism]

邱貴芬、廖朝楊、陳昭瑛等論戰

台灣主體論辯之理論架構

(issues:
glo-calization
or assimilation)

國際
(issues:
One World, globalization, post-national, post-identity,
neocolonialism,
colonization as oppression of any kind)
在地、本土
主體
(language literature
history )
雜多文化
(issues:
location,
racial/communal identities
the subaltern)
國家
(issues:
in-betweenness, third-space, interstitial spaces,
mimicry, hybridity
three worlds or more. . .)

 

——出自《中外文學》

Kate Liu 11/8, '96

陳昭瑛——台灣的本土化運動

  1. 反日——曾出現過「反中國」的皇民化運動——1895-1915武裝抗日
    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先重疊
    1927——國民黨在上海清共、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
    e. g. 《亞細亞的孤兒》p. 11 「近似本能的感情,愛慕的祖國」
    巫永福的〈祖國〉、葉榮鐘
    本土的民族性和階級性——在左翼運動中合而為一
  2. 反西化——包括反日;海外反中國的台獨運動
    新儒家——使中國文化轉變為台灣本土文化; 1949-
    對現代化的反省——鄉土文學(1964《台灣文藝》和《笠》創刊)
    和環保文學(1981《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宣誓著
    對台灣本土的愛不能為本省人所壟斷p. 23? 
  3. 反中國——包括前二者——1983(侯德健赴大陸、《大自然》季刊創刊)
    *台獨為異化(alienation)現象p. 25 知識的異化、自我異化
    *台灣主體性的二元對立 p. 31
    * 中央與邊陲 p. 34

廖朝陽

  1. 歷史為建構、記憶含遺忘
    陳以歷史為建構,卻免不了回歸本質性的絕對命定
  2. 兩種認同立場
    a. 認「異」=「較複雜的文化認同」
    b. 不斷接納認同,並立即加以質疑
  3. 空白主體 p. 118-19; 121

張國慶

  1. 本土概念成為抗爭符號
  2. 除了民族性和階級性合一之外,……台灣意識中早有族群平等、融合的崇高 理想(四大族群各別主體性的綜合、同中有異)

〈假台灣人〉——出自《島嶼邊緣》

  1. illusory, 
  2. Imagined, 
  3. Mimic (invented),
  4.  Hybrid
對生命共同體的質疑
議題:
  1. 台灣主體與歷史
    「我是台灣人」(——e.g. 放日本軍歌、《悲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