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後現代狀況︰後現代性(或後現代化)指的是後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和思潮(思潮也可以被視為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這種社會的文化現象﹒ 由詹明信的馬克思角度,這兩者是有互相呼應、互相影響的關係﹒二者的多元關係也等於底層(Base,除了思潮不屬於底層)與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的關係﹒
-- 五、六0年代美國的反現代文學(或稱前衛主義) -- 後現代主義於七0年代牽引入攝影、建築和後結構主義, -- 八0年代和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產生論辯和交集 -- 八0年代末至九0年代,有許多後現代主義的總論出現﹒至今,後現代主義涵 蓋之廣,由文學到法律到大眾文化,由地理到科學無所不包。 -- 九0年代有人聲稱後現代已死﹒(如︰馬克思主義者Terry Eagleton,後殖民主義者,或堅持啟蒙主義理想者,詳見註解書目)
(要了解後現代主義,必須了解現代主義和現代性﹒不同的學科對現代主義定義不同:如對敘述的看法建築和文學就不一樣﹒) 1. 反/同現代性和現代主義:反對現代性的經濟模式、科技,批判現代主義的理性秩序和精英主義,但卻在各方面受其影響﹔ 2. 建構論 (constructionism) :質疑(歷史)寫實再現、主體自主,認為二者都是社會和文字建構出來的﹔ 3. 顛覆真理(anti-foundationalism):反對絕對普遍的真理,支持小敘述和在地政治﹔ 4. 去中心:打破中心權威、跨越(既有的學科、國家、文類等)疆界。 |
|
![]() 現 代 台灣 |
* 後現代主義是文化顯象(cultural dominant);但任何文化的分布都不可能完全﹒
台灣特有的後現代現象︰ 1984 音樂錄影帶開始流行﹒ |